著有「親密育兒百科」的西爾斯醫生(Dr. William Sears)主張父母親跟小孩同床共眠,要滿足小孩的需求,給孩子滿滿的愛,小孩哭就要趕緊安撫,讓小孩有全然的安全感,他認為要發展孩子睡覺的正向關連最佳方式是擁抱小孩、搖晃他們以及幫孩子按摩直到小孩睡著,而且他還認為小孩如果沒有主動要求睡自己的床就讓他跟爸媽一起睡。

 

另有一派主張延宕需求法,這是波士頓孩童醫院小兒睡眠失調中心主任費伯(Dr. Richard Ferber)提出的看法,他建議父母把清醒的孩子放到嬰兒床,並且讓他們學習如何靠自己入睡,例如:第一天哭五分鐘,第二天哭十分鐘,以下依此類推,著有「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之作者林奐均也是採取這套方法來訓練孩子睡覺,以及斷掉夜奶的需求。

 

以上兩種方法感覺都相當極端,一個是強調提供充足的愛,以培養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但我認為這種方式會讓媽媽陷入永無止盡的勞累,而且什麼樣的愛、多少愛才算足夠呢?此外,我也擔心有一天如果沒辦法即時滿足小孩的需求,小孩是不是就會認為媽媽不愛他,或是就因此養成孩子予取予求的習慣,還有小孩跟父母睡究竟要睡到多大呢?

 

雖然如此,但是第二種方法又感覺不夠人道,似乎是放任孩子自己哭,主張這一派的人認為反正哭久了孩子就學會自我安慰,或者因此而不需要夜奶,因為他自己會建立哭得不到東西的關連,這種方法偏向行為學派正增強或負增強的訓練方式,雖然在我還沒知道其他更好的方法之前,我也嘗試用過這種方法,不過因為跟公婆住,老人家總受不了小孩哭太久,再者哭久了自己也會心疼,此外,有時候小朋友哭可能只是因為想打隔或尿布髒了,如果因此而延宕處理不盡然是件好事,我反倒認為察言觀色更為重要,因此,這種方式對我來說也不合適。

 

為了找尋更合適方法,或是所謂的中庸之道,我查詢網路相關的討論文章,終於讓我找到「超級嬰兒通」這本翻譯書,不過卻令人震驚地發現它目前絕版中,因此,我只好發揮做研究的最佳精神-買英文版的來看,作者是人稱「天才保母」的崔西(Tracy Hogg),她聲稱她曾觀察或對談過五千名嬰兒,因此,歸納出一套育兒的武功秘級,她認為應該尊重父母和小孩間彼此的需求,除了讓父母能有適當的休息之外,也要逐步培養孩子睡眠的好習慣,她同時強調小孩並不是生活的全部,父母親也應該保有自己的時間。

 

崔西提出了六項基本原則供父母親參考:

 

一、從你想要的做的地方開始: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記住,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寶寶都在學習,因此,當你將他抱在胸前或是搖晃他四十分鍾來讓他入睡,其實你正在訓練他這種入睡的方式.一旦你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你就有好長一段時間得抱著搖他,他才會入睡。

 

二、獨立不代表忽視:我們希望幫寶寶變的獨立,所謂的獨立,並不是放任他哭泣,因為寶寶哭泣是在試圖告訴你一些訊息,因此,在哭時抱抱他,滿足他的需要,當他的需求被滿足,就放他下來。

 

三、觀察而非干預:嬰兒在每次熟睡之前都會經歷一段可預測的睡眠三部曲,父母親需要瞭解這個歷程,才不會干擾他,也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入睡。

 

四、不要讓寶寶依賴道具:所謂的道具是指當寶寶缺少它們時會覺得苦惱的任何器材或是干預的動作。如果我們讓他習慣爸爸的胸膛,三十分鍾的摟抱,或是吸吮媽媽的乳頭才能入睡,我們就無法期待寶寶學會自己入睡.而且當我們抱他,搖他,摟他為了讓他入睡,其實是養成他去依賴這些道具,剝奪他學習自我慰藉的機會,也讓他沒法學會自己入睡。

 

這裡所謂的道具,不同於寶寶所用的填充玩偶或是附屬的毯子,通常寶寶要到七八個月大才需要這些附屬品,如果當寶寶擁有可愛的玩具時,會覺得很舒服自在,就讓他擁有這些能讓他平靜下來的玩意吧!不過,別忘了我們希望他能去發掘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

 

五、發展就寢時間跟午睡時間的習慣性行為:也就是每次就寢或午睡時間一定要做的事,嬰兒是習慣的產物,而且研究證實他們喜歡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六、瞭解你的嬰兒如何進入夢鄉沒有一套秘訣對所有的嬰兒都適用,因此,父母親得試著去瞭解你獨一無二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睡眠日誌,寫下早上醒來的時間,並記錄一天中每次的小睡、上床時間以及半夜醒來的時間,記錄個四天,這是一段夠長的時間,它能提供你寶寶睡眠型態的相關訊息,即使他的小睡時間是不固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ucky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