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紙筆測驗的評量模式下,學生一學期會有二、三次的月考,家長如果想要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形,往往是透過考卷上的成績或是期末成績單上的等第,才能知道孩子學習的成效,可是分數的高低或是甲乙丙丁戊的等第真的能告訴我們孩子學習的全貌嗎?孩子如果考滿分真的就代表他對某個學科全盤了解了嗎?學生在成績單上如果得到戊的成績,是否意味著這個學生是無可救藥了呢?

 

我們知道除了IQ之外,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結果,特別是在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者豪爾迦納(Harv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之後,我們發現應該要用更多元的觀點來看待教與學這兩件事,如同孔子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精神一樣,我們需要因應學生不同的優勢智慧和特質來給予合適的教學與評量的方法。因此,透過學習檔案的方式能搭起一座學校與家長溝通的橋樑,能讓家長有更多機會了解孩子的學習歷程與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精神與方法。

 

家長往往都非常想要瞭解孩子正在學些什麼,以及孩子在學校的進展,但是紙筆測驗的成績卻無法滿足他們真正的需求,所以教師必須發展不同的策略或活動來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孩子的成長,而學習檔案就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透過學習檔案的收集,紀錄孩子學習與成長的過程,定期讓孩子將學習檔案帶回家與家長分享,將會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也讓家長有更多機會關注到孩子的發展狀況,老師與家長之間也有更多的話題,同時使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焦點放到孩子的作品身上,希冀達到最佳的親師合作,也期許孩子能獲得最完整的關照。

 

我們也鼓勵有心的家長帶領孩子製作家庭檔案(Home Portfolio),學生可以將未放入學校學習檔案中的一些作品帶回家收藏,而家庭檔案的形式則可彈性化、多元化,例如:把專題計畫、工作單或手工藝品等當作藝術品來定期展覽,或是放入家中的紙箱中收納。

 

定期讓學生把作品帶回家,可以讓家長隨時掌握孩子的學習動態,甚至有些教師會設計活動將學生、老師和父母都聚集在一起,因此,「以家庭為主」的課程提供家庭許多不同的方式參與子女的成長與發展,當這樣的課程產生之後,學習不在只有發生在學校的場域之中而已,學習的社群將越來越壯大,家長也會對老師產生更大的信心。

 

除了家庭檔案或是發展「以家庭為主」的課程兩種模式之外,我們也可以舉辦學習檔案之夜、期末成果展或是邀請家長來回顧學生的學習檔案,不論是書面的展示或是以口頭報告的形式進行,相信都能展彰顯學生最佳的學習成效。

 

不過,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都有其特殊的狀況,所以,教師在推動任何一項親師合作的活動時,一定會有部分家長支持,有部分家長無法配合或參與,因此,我們如果想要達成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目標時,我們必須善用各種不同的策略,讓家長了解老師的用心,藉此一步一步地鼓勵每個家庭的參與,如此一來,也可以在校外為孩子創造一個激勵學習動機的環境。

 

參考書目:略

延伸閱讀:多元智慧與教學

【系列文章】

學習檔案實施的目的  學習檔案的理念

學生學習檔案的建立:歷程與策略發展

寫在前面新專欄開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ucky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