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菸農

中國時報2008.1.8對金蘭製菸廠的報導。

 

 

這是我生活記憶的一部份,我舊式的身份證後面職業欄曾經加註"自耕農",我是菸農之子,這個菸葉廠有我童年的記憶,先節錄下來,有空再來分享一下。

 

By少東

 

過去我的自傳總是從吾家世代務農開始寫起,包括自己舊式身份證上的職業欄還是標明「自耕農」,這可是貨真價實的世代務農喔!

 

說自己世代務農,但很少進一步去分享,我家務的是哪一類的農?因為家裡種的作物是衛生署警告大家不要抽的香菸原料~菸草,而且總是看到吸菸會導致肺癌等等戕害健康的報導,所以當我年紀小時,我會羞於啟口:我家是種菸葉的。後來才知道,除了我的家鄉之外,還有美濃這地方也種菸葉的,美濃除了紙傘、客家文化之外,也種菸草,應該是臺灣地區最大菸葉產區,所以保存相當多的菸樓等特色文物,於是原在我心中羞於啟齒的農作物成為客家文化重要的勤樸記憶。

我家目前也還擁有舊式菸樓與新式烤菸室,其實在台灣種菸葉的人口與區域是少數的,包括高雄、屏東、嘉義、台中、花蓮等地。種植菸葉需要看氣候,同時最關鍵的是菸酒公賣制度的限制,所以只有少數人擁有合法種植菸草的許可。

 

臺灣的菸、酒公賣制度始於日據時代,分別為民國前7年、11年,當時專賣的制度不只有菸、酒,曾經火柴、樟腦這些東西也是專賣的。並於1947年改名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直到1968年才只賣菸跟酒,並於2001年底廢除公賣制度,2002年改制成為「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日治時代核發種植菸葉許可證標準,是夫婦皆有工作能力,家裡有菸樓(大阪式)和儲藏室-這樣就可以拿到種菸許可證,以前的許可面積是可以買賣的,如果想種菸的農民可以去申請許可證,再向他人(也有許可證者)私下轉買土地種植。許可證是世襲的,所以家裡若第一代是菸農,家裡第二、第三代可以繼名繼續種植。

 

我家的經濟來源最主要的就是依附這樣制度,隨著公賣制度的取消、爸媽年紀大了,而我也開始有收入來源,就在這個時候,我們家結束了以務農為生的日子,菸草種植的種種只剩記憶。最近看到中國時報2008.1.8這篇報導於是想把過去對於菸農的記憶留下一些記錄:

菸葉採收是每年農曆過年的重頭戲,農村的過年總是特別忙,年終大掃除、把擺放一年的鍋碗瓢盆拿出來洗一次,即使用不到,還是要再洗一次;家裡的大理石桌椅搬到院子來洗一次;殺雞殺鴨,張羅許多的拜拜、祭祖等工作。而菸葉的採收也在這時候來湊熱鬧,菸葉的採收是透過整個村子7-8戶的菸農合作輪流採收菸葉,菸葉的採收期很短,就集中在農曆春節前後,多一天的休息可能就會讓田裡面的菸葉過熟過黃,多一天的休息,不是只有自己的菸葉採收Delay而已,而是整個採收團隊都要延期,所以沒有人願意擔這樣的延誤,於是除夕當天、大年初一都是採收菸葉的日子,都是不曾放假的日子,而我的小時候過年都是這樣過的。

 

菸葉的種植是很繁瑣的人工作業,從一小顆的種子發芽開始,要經過初期育苗至菸葉約比巴掌小的四指幅大小後才能種植到土地上。這個作業與秧苗可透過機械種植不同,必須全用手工種植,一般農戶種植面積小的約 兩甲 農地,大面積專業種植約 十甲 的農地,記憶中鮮少超過這個範圍的。而我們家算是小規模的經營,約種植 兩甲 的菸葉。開始種菸葉大約是暑假快結束時,進入秋季左右,身為農家子弟的我對於這年度盛事,總不能缺席,家中我是唯一的兒子,所以需要分擔粗重的工作,我應該算是盡責的part time自耕農,幾年前我的國小,社口國小六十週年校慶,我也曾撰筆記錄下菸農辛苦的一段日子。

中國時報中的照片金蘭製菸場,是菸葉收購時的集散地,早期輪到繳交菸葉的菸農,一大早就用的農村常見的三輪車從倉庫中違規的堆跌很高很高的菸葉,搖搖擺擺開進金蘭製菸場。進到製菸廠的菸葉就依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篩選、品質鑑定、秤重等工作,其中品質鑑定一關決定菸葉的價格,品質鑑定就跟種植菸葉一樣無法機械化,只能憑人工作業分級,於是只見檢驗官隨意大把翻著菸農呵護的菸葉,拍版定案手中的菸葉屬於哪一級!這時誰家的菸葉沒有標示在菸葉上,菸葉的等級應該憑其專業知識分級,但是巧妙的,檢驗官身旁會輪流站著不同的菸農,鞠躬哈腰請檢驗官高抬貴手,這一幕幕種在我年輕不懂人情世故的心理,我覺得菸農很可憐!一年辛苦呵護的菸葉,最後決定價格的那一刻,竟是這麼的卑微。

 

中埔鄉種植菸葉是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記?我是有點懷疑,因為看到這篇報導後,我問了老爸,重菸葉的客家人多嗎?老爸說:應該不多。我不是要挑起客家、河洛的意識差別,在中埔這個地方夾雜著客家人與河洛人,聽得到台語與客語,但是不該特別限制住了種植菸葉就等於客家文化,我知道美濃的菸葉文化與客家文化,不過不是每個種植菸葉的都是客家人。我的意思是中埔鄉種植菸葉文化應該找到其特色的一部份,而不是套用美濃的客家文化。或許客委會有預算,但是中埔鄉當地的文化會館或不會複製了美濃的客家文化,我很擔心。若金蘭製菸廠想改建文化會館,是限於菸葉文化會館,還是想成為中埔鄉的文化會館?這兩者應該都由中埔鄉去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切勿由客委會主導成客家文化會館,而扭曲了當地的文化特色。

女兒還小,不懂什麼是菸葉,不過趁著菸葉收成農忙之時帶他去看看菸葉與採收過程,今年村子裡種菸葉的農戶只剩三戶,都是七十餘歲的伯伯,分別是兩位陳伯伯兄弟與張伯伯,我問他們今年收成如何?每個人都是搖頭,收成好也是沒有用的,公賣局只收一點點,以前可以收成十多次(以摘滿一個烘焙室計次,約一天工作天),現在兩次都不到。為何這三個伯伯還種菸葉?農村裡留不住年輕人,過去全盛時期種植菸葉雖辛苦,但還算不錯的收入;現在公賣局改制全面降低菸葉種植許可或收購。菸葉不同於其他農產品,即使種了菸葉,也賣不出去,或許是出於無奈,這三位伯伯的兒子在外找不到好工作,回家務農,願意務農的還好,至少有收入,農村裡到處可見沒工作的中年人,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在想菸酒公賣制度已經取消了,可以有私家煙廠,但是門檻時在太高了,或許有一天菸葉不再製菸,改捲手工雪茄,或許可以再創造出菸葉的另一片春天。

 

 

中國時報 2008.01.08

金蘭菸葉廠 七月化雲煙

莊哲權/中埔報導

往事只能回味中埔鄉菸葉廠曾經風光一時,隨著時代變遷,即將走入歷史。(莊哲權攝)

      中埔鄉的種菸業盛極一時,菸廠更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印記,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是黃昏產業。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巡視位於金蘭村的製菸廠後,同意改建為文化會館,這個當時車水馬龍的製菸廠也將在今年七月正式走入歷史。

     在種菸興盛的年代,中埔鄉境內菸田面積超過1000公頃,到處可見綠油油的菸田,未改制前的菸酒公賣局在金蘭村台18線旁設置金蘭菸葉廠,專門收購菸葉,菸農一車車載來菸葉,車水馬龍,非常熱鬧。

     公賣制度廢除 榮景不再

     然而從民國九十一年公賣制度廢除後,加上抽菸造成「公害」,菸業已成為黃昏產業,許多半個世紀前風光一時的菸樓與菸窯,早已頹圯半傾,就連金蘭菸葉廠,現在也顯得冷清。

     縣議員陳柏麟表示,菸葉沒落以後,菸酒公司決定裁撤嘉義菸葉廠,去年鄉公所向國有財產局申請土地無償撥用,十月分,金蘭菸葉廠已正式移轉給國有財產局,但該局並未有進一步具體規畫,相當可惜。

     客委會允協建為文化會館

     陳柏麟說,中埔鄉的菸農以客家人為最多,菸業可說是客家人在當地一個重要的歷史記憶,目前金蘭菸葉廠每年僅在三至五月菸葉收成期作為交貨地點,今年之後政府將不再收購,最慢七月以前菸葉廠將全部撤出,金蘭製菸廠從此走入歷史。

     中埔鄉公所主秘許彰敏則指出,金蘭舊菸葉場佔地0.5公頃,因地處交通要道,公所擬規畫客家文化館、文教活動會館展示場所,並向客委會爭取經費,進行週邊景觀改善及停車場等設置,讓該菸葉場浴火重生,重現人潮

     由於閒置的金蘭菸葉廠已淪為養蚊子的地方,在地方的極力爭取下,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與副主委邱議瑩一行人日前在縣長陳明文、陳柏麟等人陪同下前往視察,認為該地點規畫為地方文化會館,不論在位置的方便性與區塊的完整性都很適合,已允諾由客委會先補助規畫費。

     縣府近年全力推動山區觀光業,中埔鄉位在阿里山及大埔兩大風景區門戶,觀光潛力無窮,金蘭菸葉場將來改建為融合客閩原的文化館,可望成為當地觀光遊憩新景點。

 

 

 

資料來源:

臺灣菸酒公司網頁

大紀元

王聖芬,2007,美濃菸葉行日記,http://blog.yam.com/dalawasao/article/85557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ucky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