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功學社創辦人謝敬忠歡度一百歲生日並舉辦音樂會慶祝,翌日聯合報則刊載了一整個版面的文章來探討台灣的音樂教育,文章包括「寶貝玩音樂 不為圓父母的夢」、「童年學彈琴 為啥從此不愛樂?」、「有興趣》陳立恆21歲學琴 無師自通」等,在在點出台灣音樂教育的盲點與父母親的迷失。

有些父母雖然不會音樂,但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看到電視廣告強力訴求「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的頻頻洗腦下,即使勒緊褲帶、省吃儉用,也要趕緊送孩子去學鋼琴,而我小時候也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被送去學鋼琴的。

印象中童年學琴的經驗並不是很愉快,記得二十幾年前,家境並不富裕,因此,雖然去上鋼琴課,但是家裡並沒有真正的鋼琴可供練習,只能到學琴的地方花錢買時數借琴房練鋼琴,再加上當年僅聽過兒歌,父母親對音樂也一竅不通,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喜愛音樂,更遑論如何開啟孩子的音樂潛能。

因此,當時的我只是被動地遵從父母的安排去上課,但學鋼琴對我而言就是能在上課前把老師規定的功課彈好,以便老師驗收即可,有時則因為自己偷懶,精熟度不夠,再加上父母親也未在旁監督指導,以致並未萌發太多興趣。

也因為用心不夠、興趣不足,上課驗收成果不佳時,老師當然也不會有好臉色,再加上那個年代學琴僅重視技法的練習,而不重視對兒童音樂素養的啟迪,以及對音樂美學欣賞及感受力的培養,因此,很快地我就棄械投降了。

直到大學修習鍵盤課,再加上當時學校有音樂系,又舉辦歌唱比賽,每每看著別人坐在鋼琴前流暢地彈奏美妙的歌曲,總不免心生羨慕,因此,也很想學會如何彈流行音樂,所以,便自 費找 老師開始學習「爵士音樂」,但時下所謂的「爵士音樂」只是相對於「古典音樂」的名詞而已,跟真正的爵士樂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

重新修習鋼琴課,也因為心態不同,動機不同,因此,心裡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小時候學琴多半是痛苦,甚至是應付了事的,但長大之後,則是為了自我娛樂,因此即使沒有外在壓力的逼迫,還是願意自動自發、不分晴雨地去練琴與學琴。

當我了解了爵士鋼琴中恰恰、倫巴、華爾滋、Slow Soul等不同的音樂曲風,以及搭配的伴奏方式與技巧後,才赫然發現其實彈流行音樂的樂譜並沒有想像中的難,但是要彈好一首曲子,充分的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多年後,身為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跟一般的父母親一樣希望孩子能對音樂產生興趣,但我並不冀望培養出偉大的音樂家,因為那需要孩子擁有足夠的資質與天分以及後天的大力栽培,才有可能實踐的夢想,況且成為音樂家過程則是一條漫長又孤獨的路,也不是每個人都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的。

作為母親,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年幼時,盡可能地提供孩子各種嘗試的機會,準備各式各樣的樂器,播放各種不同的音樂,帶領孩子去體驗繪畫的樂趣,讓孩子自由自在地舞動身體,去觀察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等等,讓孩子從實作與玩耍中體會學習的樂趣,並從觀察中去發現孩子的興趣與潛能。我想當孩子學習的觸角越來越廣,身心靈都能健全發展時,深入學習絕非難事。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適性地發展,而不是一廂情願或揠苗助長,從孩子的優勢智慧與興趣著手,才是陪伴孩子快樂成長的因子。

【延伸閱讀】

仰望12歲的天空

孩子不上安親班的另類思維

美的分享

修一門教養的學分

等待孩子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ucky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