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前有一棵樹……

她好愛一個小男孩。

每天男孩都會跑來,收集她的葉子,

把葉子編成皇冠,扮起森林裏的國王。

男孩會爬上樹幹,抓著樹枝盪鞦韆,吃吃蘋果。

他們會一起玩捉迷藏,

玩累了,男孩就在他的樹蔭下睡覺。

男孩好愛這棵樹……好愛喔!

樹好快樂。

 

日子一天天過去,男孩長大了。

樹常常好孤獨。有一天男孩來到樹下,

樹說:「來啊,孩子,來,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吃吃蘋果,在我的樹蔭下玩耍,快快樂樂的。」

「我不是小孩子了,我不要爬樹和玩耍,」男孩說。

「我要買東西來玩,我要錢。妳可以給我一些錢嗎?」

「真抱歉,」樹說,「我沒有錢。我只有樹葉和蘋果。孩子,拿我的蘋果到城裏去賣。這樣,你就會有錢,你就會快樂了。」

於是男孩爬到樹上,摘下她的蘋果,把蘋果統統帶走了。

樹好快樂。

 

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樹好傷心。

有一天男孩回來了,樹高興地發抖,

她說:「來啊,孩子,爬上我的樹幹,抓著我的樹枝盪鞦韆,快快樂樂的。」

「我太忙,沒時間爬樹。」男孩說。

「我想要一間房子保暖,」他說。

「我想要妻子和小孩,所以我需要一間房子。妳可以給我一間房子嗎?」

「我沒有房子,」樹說。

「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不過你可以砍下我的樹枝去蓋房子,這樣你就會快樂了。」

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枝,

把樹枝帶走去蓋房子。

樹好快樂。

 

可是男孩好久都沒有再來,所以當男孩再回來的時候,

樹太快樂了,快樂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來啊,孩子,」她輕輕地說,「過來,來玩啊!」

「我又老又傷心,玩不動了,」男孩說。

「我想要一條船,可以帶我遠離這裏,妳可以給我一條船嗎?」

砍下我的樹幹去造條船吧!」樹說。

「這樣你就可以遠航……你就會快樂。」

於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幹,造了條船,坐船走了。

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

 

過了好久好久,那男孩又再回來了。

「我很抱歉,孩子,」樹說,「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

「我的蘋果沒了。」

「我的牙齒也咬不動蘋果了,」男孩說。

「我的樹枝沒了,」樹說。「你不能在上面盪鞦韆了――

「我太老了,不能在樹枝上盪鞦韆,」男孩說。

「我的樹幹沒了,」樹說。「你不能爬――

「我太累了,爬不動的。」男孩說。

「我很抱歉,」樹歎了口氣。

「我真希望我能給你什麼……可是我什麼也沒了。我只剩下一塊老樹根。我很抱歉……」

 

「我現在要的不多,」男孩說。

「只要一個安靜,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我好累好累。」

「好啊,」樹一邊說,一邊努力挺直身子,「正好啊,老樹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坐啊,孩子,坐下來,坐下來休息。」

男孩坐了下來。

樹好快樂。

 

這是希爾弗斯坦(Shel Silberstein)的作品愛心樹(The Giving Tree)的故事,從英文書名的Giving這個字來看是給予的意思,也就是蘋果樹自始至終對男孩無條件的奉獻與愛,有人說蘋果樹與男孩的關係可能是愛情、友誼,亦或是親情,也是就母親對子女一輩子不求回報的犧牲與奉獻,由於身格當了媽媽之後,我更是從親情的觀點來看待這樣的親子關係與互動,但這無疑是種投射作用吧!

 

我大約是在十年前的一次研習中看到這本書的圖片與文字被製成投影片,也經由當時講師的介紹我開始愛上這樣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後所蘊藏的深厚意義。之後我常思考甚至告誡自己不要像故事中的男孩一般對待自己的父母親,在我的認知中,對父母毫無條件的予取予求,或者是說壓榨好了,我認為都是不好的,也是不孝順的,我不願意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以及先生的父母親,但我也在在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成為蘋果樹那樣的父母,我想適度地給予孩子所需當然是必要的,但我也希望培養孩子求生存以及自我負責的態度與勇氣。

 

如果將來孩子想要出國繼續深造,我跟先生都會提供一筆經費出國留學,但我們也希望看到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獎學金,我認為對孩子的愛有捨有得才是好的,尊重孩子但並不意味著對孩子溺愛與放縱。我們願意成為孩子一輩子永遠的避風港,和他一起分享人生這段航程的悲喜與哀愁,欣賞旅途中的和煦陽光、細雨紛飛、陰雨綿綿以及各種風暴,但總有一天我們可能會先行離去,因此,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也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課題。

 

昨晚無意見聽到公婆與先生的對話,讓我的心涼了半截,淚水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轉,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給的愛不是愛

 

當初先生體諒年逾六十的父母親年紀已大,身體也不在像以前那樣自主靈活,到了這般年紀卻還常要在外辛苦奔波,除了下田種菜、料理家務,還要幫忙帶姊姊的小孩,往往因此忙得不可開交,也沒有時間好好停下來休養身息,因此特別費了千辛萬苦說服我留職停薪在家帶小孩,否則婆婆一個人要負責家裡大小事務,還要充帶公公的司機,如果在帶兩個孩子根本沒法子好好做事,更遑論休息了。雖然當初在半推半就下勉強回來南部跟公婆住,自己也開始學習如何帶孩子這件事,雖然剛開始在摸索階段帶的不是那麼順遂,不過漸漸地也抓到一些訣竅,甚至熟悉這樣的生活規律,並且開始享受起育兒之樂,我天真的以為因為自己把孩子帶好教好了,這樣公公婆婆就不用替我們擔心孩子的大小事,但我始終沒料到原來我們善意的出發點竟然被解讀為不孝,先生甚至背起了不孝子的十字架,讓我倆的心情格外的沈重。

 

婆婆認為她都幫先生的三個姊姊帶孩子了,沒讓她帶到自己兒子的小孩,別人會怎麼想,還有每當訪客問起我這個媳婦在做什麼時,公婆總是很勉強地笑著答說我留職停薪在家帶小孩,言談中不經易地流露出羞愧的神情,原來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負責幫我們帶小孩,讓我們夫妻倆好好在職場上打拼賺錢,讓他們自己覺得很沒用,甚至害他們在鄰里間抬不起頭來,因為他們沒辦法很驕傲的告訴別人說:我的兒子媳婦在哪上班,即使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或學校,在他們的眼中只要有上班就好,這樣才不會被說閒話。

 

以前看婆婆在帶孫子,常追著坐著電動車到處轉的孫子跑來跑去,卑躬屈膝彎下腰來一口一口餵他吃飯,好不容易半哄半騙地把一碗飯吃完,然後,婆婆就會對我露出得意的微笑,這像蘋果樹一樣快樂,但當時看到那樣的場景其實我心裡想著以後如果我自己帶小孩一定要訓練孩子乖乖坐在餐桌椅上好好吃飯,我才不要這樣寵孩子呢!

 

從觀察婆婆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其實學了很多,我發現早年刻苦的環境,將婆婆塑造成吃苦耐勞、無怨無悔的女人,雖然她沒讀過書,但帶起孩子她總是特別有耐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不休,她總是有辦法讓小孩安靜下來,反正連哄帶騙、轉移焦點等各種十八般武藝通通搬出來用,即使前一陣子她因十幾年來的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雙手因過度使用,但為了家計,忍痛不願看醫生治療,導致後來連拿梳子梳頭髮的力氣都沒有,之後才發現原來她的左手已經荒廢十幾年沒用了,她一直只用右手在做事情,甚至連開車也是如此,所以,後來在先生的半強迫下才去動了手術,好喚起她左手的知覺。

 

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上一代女人生命的韌性,但也為這樣的付出感到心疼不已,因此,我看著她與孫子互動的過程,我也開始進一步省思教養的課題,在我眼中這樣的教養方式雖然看似有耐性,但是沒有用好方法,往往容易變成溺愛,因此,我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教育自己的小孩,因為我認為這樣他們就不用費盡心力為我們擔憂了。

 

但漸漸地他們開始變的不快樂了,因為把孩子教好了,不哭不鬧,他們也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互動,因為當孩子吵鬧的時候,他們可以發揮他們的功能,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表面上雖然看似辛苦,但是他們卻覺得很有成就感,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人是要被利用才有價值的。」我也開始恍然大悟,原來我處心積慮地想辦法體恤他們的心勞,卻忘卻提供他們一展長才的舞台,讓他們頓時間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但這年老力衰的剩餘價值,我究竟還要用多久,才肯甘休呢?我反問自己,到底要怎麼拿捏才能恰如其分,才不會過與不及呢?我開始懂得愛心樹快樂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充分地被利用才能創造他們真正的價值與快樂,但,是真的嗎?我迷惘了

 

書寫的此刻,屋外開始下起滴滴答答的雨聲,我的心也如細雨紛落,身子涼了,也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luckyh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