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雙薪家庭而言,當孩子上小學,放學之後上安親班似乎是唯一不變選擇,但真的沒有其他的變通方式了嗎?這個問題對於一個有兩歲寶寶的媽媽而言,這似乎還是很遙遠的事,但是由於自己也在小學任教,因此,對這個問題其實比其他人感受更深。
尤其在實際的教育現場中,的確發現孩子上安親班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放學時,看到各家 安親班 老師紛紛到校門口等待孩子,還得將各年級的孩子逐一整好隊方能離開。
看著孩子拖著長長的的身影離開校門,而父母親的蹤跡卻屈指可數,現今安親班無疑已經取代父母親的角色,成為影響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關鍵因素。到安親班除了吃午餐、寫功課、評量卷、上課外,孩子與 安親班 老師、同儕或是安親班所形成的團體間互動,一般父母親大概也很鮮少關心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
父母親通常只要回到家問問孩子:「功課寫完了沒?」「考試考幾分?」,確定孩子寫完功課,考試成績也還不錯,就會認為一切天下太平,能找到一個安父母心的安親班,花再多錢都是值得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父母親跟孩子的每天互動時間有限,而對話的次數與內容也貧乏的可憐,真不知道父母要用什麼方式來愛孩子,來關心孩子的成長。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當小學老師,一定可以花比較多的時間關心孩子,其實不然,經我仔細觀察過幾個兼任行政的同事,發現學校如果有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孩子就可以利用幾個下午的課餘時間選擇有興趣的社團去參加,以健全身心,但是當學校的行政工作、會議或是要對外參加的比賽很多時,這些孩子雖然也都待在學校,看起來也都在父母親的視線範圍內,但往往都是放牛吃草,畢竟父母親的工作都忙不完了,甚至都要到晚上六七點才能下班回家,即使不上安親班,又何嘗有多餘的心力去真正地關心孩子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作者是個出版社的總編輯,為了不讓一年級的孩子上安親班,她嘗試了一個實驗方案,就是上網徵求 家教 老師到家裡, 家教 老師除了要協助孩子完成學校既定的作業之外,主要任務並不是要上英文課或數學課來增強孩子的語文或數理能力,更重要的責任是肩負起孩子生活教育的訓練,以及生活經驗與視野的拓展,為此開展一系列不同於安親班的學習課程。
每週五安排一次戶外教學,去參觀博物館、世界展望會、動物之家,進行家鄉附近的鄉土踏查,甚至上山撿垃圾,學習動手洗碗、削水果、做點心、做壽司、學裁縫、刷油漆、做運動、整理家務等,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並從生活中成長。
這一個為期兩年的實驗方案,已經獲得不少具體成效,甚至引起不少父母親的廣大迴響,現在故事中的孩子已經上了中年級,媽媽則不請 家教 老師指導,而是選擇每天休兩天下午回家陪伴孩子,因此,相信有心的父母一定都可以想辦法跳脫現有的體制與框架,找到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
畢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生活也不是只有國語、數學和英文等學科的學習而已,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輩子都帶得走的生活能力,不是嗎?
留言列表